查看原文
其他

“折叠城市”之下街市小贩的生存策略

邵健伟 黄祎华 装饰杂志 2021-09-22

大设计    深阅读

《装饰》杂志2017年度

“优秀投稿论文”

编辑推荐与全文分享

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

期待您的到来!


你还在通宵写作

苦苦修改论文吗?

你还在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无法

组织成有深度的学术论文而苦恼吗?

你还在恐惧被编辑秒退文稿后,

让你茫然不知所措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恭喜你

今天的文章对你太重要了

看完今天的文章大概需要10分钟

但看完之后

说不定能让你对设计论文的

写作思路豁然开朗^^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并从此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今年举办的该项活动已是第五届。

 

本次评选以2017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五个栏目。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我们将陆续在微信公众平台把2017年评选出的14篇优秀论文做全文的推送,还会附上每个栏目编辑的推荐语。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篇

“个案点击”栏目的文章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李云 贾珊 徐璐
  【编辑推荐】

小贩在历史上是城市的社会问题。文章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在高密度都市环境下街头小贩的日常生活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从而深层次地了解小贩对空间的接受和实践。作者对折车的分析十分精彩,认为这些反复改良的折车是在小贩长期的经验积累下,身躯和空间的媒介和纽带,从中可以发现城市单一的空间规划下日常生活的本质。这种设计学视角下的社会观察极具温情,也引人深思。

 

原文:

设计思考


不同空间、不同阶层,

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

人们在同一个舞台上

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每个空间里人的处境都不相同,

城市小贩在无序的城市表象之下,

却往往存在着生态化的秩序,

这些犹如“城市灰尘”的使用者

呈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城市规划和设计者需要认识和接受

公共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从而实现一个公平的和包容的城市。




引  言



当前的规划和设计

通常以客观的物质品质来

保障城市空间的可栖居性,

然而却受到了许多设计师

和社会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在现代社会中,既定的功能设计依旧主导着城市空间的发展。 [2] 这意味着设计师仍然强调空间的物质特征。此外,设计师在处理和公共利益相关的设计问题时,例如对于公共空间和设施往往设置了诸多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标准。 [3] 不像针对个人使用的产品设计,公共空间或设施的使用并没有更多选择余地。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城市设计需要以人为出发点,讨论人与人(humanhuman)、人与环境(human-environment)、人与产品(human-product)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缜密地观察使用者对于既定的城市环境的空间接受,本文意在探讨使用者有其自身的偏好和创造性的方法去营造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设计,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给了设计师一个新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机会给使用者去实现设计和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 [4]

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在高密度都市环境下街头小贩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研究。研究始于2011 年,目的是去深层次地了解小贩对于空间的接受和实践(reception and practice),并揭示出城市设计的种种问题。此外,这个研究同时帮助读者去更好地熟悉当前的现象,以便进一步对设计过程和结果提出疑问和建议。



折叠文化与生存空间


1.街道与城市


      在香港,由于可供发展土地的稀缺,街道成为一个最为普通的日常公共空间(everyday space)。历史文化和传统更赋予街道一种“场所精神”(genius loci)。 [5] 例如,街市作为香港本土文化,其内在构筑着资本的一种形式——“社会资本”,这些形式主要体现在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然而,在现代功能主义规划和设计“合理”使用的双重影响下,许多街道已经转变成停车场、高效的交通枢纽或者是“半公共”空间(semi-public spaces)。以快速、高效为指导的规划原则更倾向于视街道为道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这些缺乏吸引力的“硬边界”(hard edge)不知不觉地使行人加快步伐,甚至鼓励行人选择地下隧道或人行天桥。 [6] 另外,街道的公共性常常受制于不同形式的管理、控制和规划,例如街道管理条例、街道的私有化、政府和私人业主的合作管理等。这些规划原则和管理方法不仅确保了城市空间的井然有序,更进一步是去实现“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愿景。 [7]

2.小贩与街道空间


流通性作为街道最基本的功能,每天吸引着不同人群的活动。长久以来,街道也是小贩每日赖以生存的场所(placefor survival)。然而,纵观历史上香港政府对小贩的政策,小贩本身一直被视为一个社会问题——阻塞街道、制造混乱、不卫生的“麻烦制造者”。因此,政府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所谓的“小贩问题”:1)实施搬迁或消除小贩的政策;2)价格管制和发小贩许可证的政策 ;3)通过教育等鼓励小贩守法摆卖。政府采取的以上多项措施,长远的目标是为了完全取缔小贩这类“非正式的”(informal)经济活动。但时至今日,街头小贩依然存在于城市的脉络中,街道为小贩提供着各式各样的摆卖场所和方式,例如流动摊档摆卖的商贩及街头固定排档的小贩等。这些“摊”和“档”在香港的字词文化中包含着流动、不固定之意,即指在城市空间中非固定的场所和位置。

在拥挤和狭窄的街道空间尺度中,构建各式各样的“摊档”往往需要运用各种策略(tactics),这些策略没有标准模式,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8] 例如,当执法人员例行巡逻时,街头流动小贩为了免于被检控,经常躲藏于私人楼宇内。为了应对这些策略,政府谋划(strategies)和物业管理公司合作,授权可以在私人区域内检控这些无牌小贩。为了生存,一些小贩开始向沿街的商铺租用其正前方的公共空间。事实上,这些公共区域并不属于沿街的商铺,并且也不能被租用。如此隐藏的交易和策略确实使执法人员难以驱逐和检控这些小贩。再如,政府规定街头固定排档必须在标记的三乘四尺空间内进行摆卖,否则会遭受执法人员的检控。但这狭小的空间几乎不能满足档主储物和摆卖的需求。因此开档时为了方便往来的顾客挑选,大量的货品往往会被放置在三乘四尺的排档前;而收档时为了贪图方便,不少打包的货物仍然被遗留在排档周围。在2011 年末的花园街排档大火后,凡不合规格和超出三乘四尺排档空间的都需要即刻整改和清拆,并且政府进一步对全港排档的结构提出新规例(例如结构不能用易燃物料、排档必须有下水管道和必须设立独立电表箱等),否则档主将不能获得开档合格证。为了面对这几近苛刻的生存环境,运用灵活的工具或装置成为合理摆卖、储物和搬运的最佳方法和策略。

 

3.折叠设计和生存空间


对于街头固定排档的小贩来说,最大的空间挑战是在三乘四尺排档空间内如何高效地摆卖和储物,同时也要避免因阻街而被检 控 的 风 险。 为 实 现 高 效 的 摆 卖, 最 直 接的方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取最大的陈列可能性。因此,陈列空间的扩展和延伸是排档小贩们共同的对策。这些空间暂时的挪用(appropriation)需要将陈列的货品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以便于当执法人员日常临检时能灵活地收缩空间。为实现这种弹性(flexibility)的流动,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可折叠的台和凳来扩展有限的摆卖空间。(图1)这些开合自如的工具不仅让货品得到开放展示的可能性,并且使往来的顾客更能自由地接触货品。然而,这些可折叠的台和凳却有两大缺陷:缺乏充分的移动性和承载大量货物的能力。因此,配有滑轮的可折叠货架车或手推车(下文简称“折车”)应运而生,其通常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小而轻巧 ;2)易于拆卸;3)易于存储;4)易于伸缩和折叠;5)坚韧的材质和可承重性 ;6)多功能和多用途。这种经设计和改造后的独特产品直接反映和解决了街道空间的问题和限制,它的设计对于街道空间和小贩活动空间作出了极高的弹性和协调性处理。


 

另外,折车的设计和改造都是从其原本的结构基础上发展和变化而来的,因此,小贩对于现成的折车的选购首先基于三个考虑要素:1)成本支出考虑。大尺寸的折车虽然承载量高,但相比中小型尺寸的折车来说,价格也相对较高。2)空间弹性考虑。折车的尺寸和样式不仅需要和排档的货品售卖类别(例如服装、玩具和首饰等)形成互相协同的关系,同时也需要考虑折车对创造或占据街道空间的弹性和流动性。因为具有弹性的空间可以引发多种可能性,小贩可摆放更多不同类型的贩售货品或者可作为小贩私人的活动空间(例如休息、娱乐、吃饭和与街坊相聚等)。3)灵活性考虑。由于排档原本的空间狭小,政府又规定收档时货物不得堆放在排档周边,致使小贩必须将一部分货物搬运去附近大厦的货仓,因此折车的拣选需要考虑是否能方便进出大厦和升降机。基于以上三个实际的因素,小贩不仅对折车的尺寸有着自己的考量,同时对折车有可能的多功能和多用途进行了分析。


2. 可折叠手推车  


由于中小型折车有难以摆放和运载大量货品的先天缺陷,小贩们都会进行改造。(图 2)首先小贩会将原先折车的扶手部分向上延伸,再安装另一个相同大小的新扶手于折车的另一侧,这样形成了一架两侧都配备扶手铁架的折车。新加的扶手并不是原先的折合式安装,而是改为直插式安装,就是将整个扶手底部的支撑铁柄直插在有滑轮的底盘之上。直插式安装的优点是小贩只要轻轻地将新手柄部分向上一抽,整个手柄便可以松脱和拆除,这样折车便很容易变回原先的结构造型。此外,小贩分别在这一对扶手铁柄上焊接铁管,并安装铁支架连接两侧手柄,从而形成一个四边形的上层空间骨架,并配以大小合适的木板和台布来达到陈列货品的目的。因此,经改造后的折车不但具有载货运输和陈列摆卖的功能,并且在收档时这些折车也可以被拆解和折叠放入狭小的排挡空间。持续的走访发现,折车的类型和后续的改造通常随着小贩的自身需要而变化和发展,例如可折叠货架车等(图 3),然而其承载量高、易拆解和折叠、流动轻巧的特点是不变的。因此,这些折车并不仅仅存在于街市排挡之中,也便于街头无牌小贩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

3. 可折叠货架车


折车确实为诸多小贩提供了沿街贩卖的可能,但并不能完全满足那些对灵活性要求更高的街头流动小贩。路口转角、地铁站前、街市周边和人行天桥,这些人流聚集或高人流量的场所都是街头流动小贩的栖身之地,然而这些场所也为流动小贩带来了诸多物理和空间使用上的限制。例如,作为只有流通属性的人行天桥来说,其发达的线路一方面缓解了香港地面交通的拥挤;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人行天桥构建了一座无需地面的城市(city without ground)。 [9] 密集的人流和半室内的空间为小贩提供了优良的摆卖环境,但所引发的一些限制(例如上下天桥、繁忙的流通环境和严格的管控)势必对小贩的摆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许多小贩为了追求高度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会运用纸板和木板来制作一套摆卖工具;一个轻巧便携的手提箱,在打开时配以镂空纸板作支撑,形成了一个即时的摆卖空间。(图 4)这些轻巧的材料和折叠式设计的摆卖工具使小贩能灵活地构建生存空间(space of survival),并且在小型折叠手推车的辅助下进一步增强了小贩的流动性。


 4. 可折叠手提箱  


在小贩长期的经验积累下,这些反复改良的寻常工具成为身躯和空间的媒介和纽带。无论城市空间处于何种限制下,例如严谨的规划设计和单一的空间秩序 、较少的社会投入和人类活动的高强度 、在应付高密度和冲突中的弹性 等,这些折叠的理念和设计都会在空间的缝隙中渗透出日常生活的本质,并激发出对现有规划环境重新构建的潜力。(图 5)


5. 折叠式排挡设计



设计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作为一种专业实践不仅联系着物理对象和制度,更多的是关于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 [13],尤其是在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从城市(本身)、街道(环境)、使用者(需要)这三者的互相关联出发,我们对小贩为配合公共环境及实际需要而生的设计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总结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 规划和设计应该从制造者(专家、官员和发展商)、产品以及世界城市、旅游胜地和金融中心所带来的利益,转变为聚焦在城市使用者(users)身上。 [14] 在全球化的城市发展浪潮中,政府的规划和设计不应成为“一副虚伪的面具,假装秩序井然,其内在是刻意视而不见或镇压正在挣扎中并要求关注的真实秩序”。 [15] 例如,城市小贩在无序的城市表象之下,却往往存在着生态化的秩序,这些犹如“城市灰尘”的使用者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伴随着逐渐分化的城市结构,

规划和设计需要认识和接受

公共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从而实现一个公平的和包容的城市。 


第二,就城市环境规划和设计而言,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活环境或场所不应该只由政府部门、规划师、设计师或发展商来主导,即便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设计经验,但对于现实的环境和场所来说,却是“外来者”。现实场所的制造者、使用者比那些外来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并更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设计不只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其更多是关于日常生活下的不同变量——意识形态、传统、宗教、习俗、经验、嗜好、需求、偏爱、欲望、梦想等。因此,人与环境的契合离不开城市使用者对于其环境的持续改变和修补。


为创建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

设计师首先需要去学习

如何观察城市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并倾听他们的声音 ;

其次需要重视每个城市

使用者的生活方式 ;

最后需要去思考如何去促使

环境适应这些使用者的偏爱和需求。


第三,从折叠的理念和设计出发,城市使用者和街道空间之间应该有一种灵活的关系,从而赋予街道更多样、更动态的功能和画面。对于街头小贩而言,这些折叠设计为他们构建着更“合理的”生存环境。在这些日常生活案例中,设计的初始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被重新定义,呈现出动态和灵活的特征。


这些特征有利于改善

当前有限的街道设施功能,

从而去满足不同的、

多样的、持续变化的需求,

并且有能力诱发一个

更好的公共生活环境。 

原文标题:《折叠设计与街道─香港小贩生活与日常实践》

作者:邵健伟/黄祎华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相关阅读:2017年度优秀论文请点击

这把中国的“铁壶”惊艳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

传统工艺能通过集体教育传承吗?

为什么女性受到的批判总比男性多?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请点击以下链接: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点击以下图片可查看本期介绍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本期刊物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